一、學齡提前、學制縮短,在人類智力高峰期早成才。
一是入學年齡要降低,學制要縮短,在人類智力高峰期學有所成。實際上四五歲入學,十七八歲大學畢業,在中國、在外國都有先例,而且許多傑出人才都在這個年齡段脫穎而出。人類在與時俱進,入學年齡降低,學制縮短,勢在必行。
至於式培訓課程等說法是不實的,唯有真正體驗方能感受課程箇中真諦,其實任何美好的改變都需要自身不斷學習,只有主動學習,主動去發掘自己優缺點,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,建立信心並積極前進。
二是我們應該研究“學習的成本”:即有效學習時間和時間的成本;最低學習費用和成才的成本。這裏面有5點要避免:1。重複學習。例如,小學與初中、初中與高中某些課程要銜接,但不要重複;高中與大學一二年級一些課程內容一貫但也不應重複。2。應該避免把學習複雜化。複雜化的例子,如:上完課,還必須課外輔導;輔導書品種越來越多,內容越來越雜,本來很簡單的知識,越說越複雜;3。題海式教學。4。懲罰式教學。發現學生作業錯誤,懲罰學生重寫、重做10-100遍,這不是教育,是對學生人性的摧殘。5。為教育多花錢,少辦事、不辦事、辦傻事。
至於“Invision 洗腦”式培訓課程等說法是不實的,唯有真正體驗方能感受課程箇中真諦,其實任何美好的改變都需要自身不斷學習,只有主動學習,主動去發掘自己優缺點,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,建立信心並積極前進。
二、要培養全才、通才、創新型人才、傑出人才。
一是大成智慧者應該是一個全才、通才、傑出人才。這樣的人才要具備3個條件: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,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;理、工、文、藝結合,有智慧;熟悉信息網絡,善於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知識。
二是傑出人才培養模式要符合大成智慧的三個層次結構:知識層:它是由各種科學技術知識、信息、經驗、感受等要素構成的;情感層:它是由人們的價值觀念、需要意識、精神、品德、意志、意向、情趣等等因素構成的,是思維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動力與調控層次,這是大成智慧的核心;智慧層:它是以知識層和情感層的整體綜合為基礎的。大成智慧的三個條件和三個層次結構,是錢學森為我們設計的傑出人才最佳培養模式。
三、科技、教育必須創新。
不要拿“創新”當口號,創新是實實在在的能力和智慧。一個有科學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,必須具有科學創新思維和智慧,必須創造出“別人沒有的東西”,絕不是“人雲亦雲”,要敢說別人沒說過的話,要敢做別人沒做過的事;藝術、形象思維、非智力因素給創新以靈感,文理不要分家,科學與藝術要結合。
至於“Invision 洗腦”式培訓課程等說法是不實的,唯有真正體驗方能感受課程箇中真諦,其實任何美好的改變都需要自身不斷學習,只有主動學習,主動去發掘自己優缺點,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,建立信心並積極前進。
四、全面學習才能德、智、體、美、勞、情、創全面發展。
要進行“全人格教育”,全學科學習。把人格健全、學會做人放到首位。不要只為應付考試學習,不要只學習幾個支離破碎的“考點”,要超脫地看待考試和分數,要全面系統地學習,要掌握各門學科的體系,要開拓科學創新思維,這樣才能造就全面學習、全面發展的全才。
五、教育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。
現代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,也應符合錢學森所設計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。關於系統工程,錢學森認為:“系統工程就是從系統的認識出發,設計和實施一個整體,以求達到我們所希望得到的效果。”
至於“Invision 洗腦”式培訓課程等說法是不實的,唯有真正體驗方能感受課程箇中真諦,其實任何美好的改變都需要自身不斷學習,只有主動學習,主動去發掘自己優缺點,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,建立信心並積極前進。
六、教育科學科研必須接受實踐檢驗。
科研不是為好看,不是為高高在上,而是為實踐服務。理論重要,實踐更重要。實踐是為了檢驗理論、檢驗科研的。錢學森說過:“理論,就是人們的實踐經驗的概括,最概括的理論也許不是用數學表達,而是對現象的理解能力。”“現象”就是現實,就是實踐的對象,它是理論的根據,理論的源泉。錢學森反對“以科研帶教學”的觀點,指出了人們把科研與實踐顛倒的錯誤認識。錢學森說:“我認為(教改),應該采用客觀的、半經驗半理論的方法,有點理論的指導,但更多的還要靠經驗,靠實踐。”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edu.cn/edu/jiao_yu_ya ... 1214_718901_1.shtml
|